近些年,国际心肺移植界围绕机械辅助循环(MCS)和心脏移植谁是心衰的最佳治疗手段不时展开激辩。这意味着,目前MCS的治疗效果已经可以和心脏移植一较高下。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外科教授 刘中民 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多的MCS装置:HeartMate II LVAD,全球范围内植入超过1万例。泵重375g,患者6个月存活率91%。 微型血泵HeartWare HVAD,重160g,植入手术无需体外循环,可进行双心室辅助。6个月存活率92%,1年存活率86%,2年存活率80%。 心脏移植术是国际公认终末期心衰患者治疗的金标准。而在我国供体严重短缺,供求比例可能为1∶10000。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心衰患者未能等到可供移植的心脏供体就死亡了。心脏是人体内功能较为单一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起到泵血的作用,内分泌等其他功能基本可以忽略。所以,心脏也可能是最有希望成为第一个被人造器官所取代的脏器。 如果有一天,全人工心脏被证实能够直接替代供体,为患者提供长期存活机会并且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那将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而事实上,最新的数据表明,MCS 1年生存率已经提高到90%~94%,3年的生存率已达80%左右,目前最长的1位微型VAD植入患者已经存活超过8年。 研发60载 最近10年才井喷 MCS最早出现在1953年。Gibbon首次应用体外循环机进行了一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标志着现代心脏外科的诞生。这是最早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后来,关于各种血泵有很多探索,并逐步出现了心室辅助装置(VAD)、全人工心脏(Liotta-TAH),但MCS出现井喷,再次获得关注还是近十年的事情。 机械辅助循环根据治疗目的和辅助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暂时性的支持治疗、移植前辅助支持(BTT)、永久替代治疗(DT)。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按植入方式分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非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因体积较大,不适合植入患者体内,现多用于小儿的短期辅助。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以轴流泵为主流,体积小,植入胸腔后只有一根电线引出,可长时间甚至永久代替自身心脏。 心室辅助装置根据设计形式分为搏动泵、轴流泵和离心泵。近年来,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日新月异,性能优异的新型泵不断出现。 国外现状 研发进入良性循环 近十多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各类新型VAD装置不断涌现,体积越来越小,安装更方便,工作更可靠,临床效果也越来越好。这些有着炫目科技的各类VAD装置,无疑体现了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与基础研发蓬勃发展相呼应的,是临床应用的快速推广。2005年成立的国际机械辅助循环协会,开始追踪评价其治疗结果,介绍新的设备,推进该领域的发展以及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化。其年报显示,到2013年6月,病例数已超过1万例,注册医院150家。年报中还将MCS使用的适应证,MCS选择的策略、危险因素、并发症都做了说明。因而已经成为全世界心外科医生的临床操作指南。这种研发企业、资本市场、医院、行业协会、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MCS的进程。 国内现状 科研力量整合不足 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心外科医生同样不乏敏锐的视角,早期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最早开始探索的是广东心研所罗征祥教授和上海仁济医院叶椿秀教授合作研制的罗叶泵。其设计理念是利用进出泵体的血流形成螺旋状盘旋血流,冲刷泵壳和薄膜交界易产生血栓部位,以期减少血栓形成。 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国内几乎所有的研发单位均是医院和科研院校,经费上基本依靠科研投入,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机制灵活的风险投资。医院和科研院校整合医学、机械、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专业紧密合作的能力较差,即使提出了很好的创意,现实中也难以实现。其次,医疗环境不佳,医患矛盾重重,治疗费用高昂,也阻碍了其临床使用。 所幸,近几年来国内医生对于MCS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对于其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不久前天津泰达医院就成功进行了其研发VAD装置的动物实验。而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此领域的研究,并引入了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前期动物实验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