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评估日益受到关注。 来自丹麦的 Peter Godsk Jorgensen 博士等进行了一项近 12 年的研究,旨在检验心电图变化是否能在现有风险预测模型以及传统风险因子基础上,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发现在≥65 岁的老年患者中评价心电图改变可能会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文章发表在 9 月的 JACC 杂志上。 作为哥本哈根心脏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共纳入了 6991 名年龄≥65 岁的老年人。基于明尼苏达心电图编码分类系统,研究中心电图改变的定义为出现 Q 波、ST 段压低、T 波改变、心室传导阻滞以及左室肥大。主要终点事件为致死性的心血管疾病(CVD)事件,次要终点为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复合事件。 研究随访期间,共 2236 例参与者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其中位随访时间为 11.9 年,共 3849 例患者出现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复合事件,其中位随访时间为 9.8 年。 结果显示有 30.6% 的参与者出现基线心电图改变,并且与传统风险因子相关。在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中,有心电图改变者的事件发生率为 41%,无心电图改变者的事件发生率为 27.8%,而在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复合事件患者中,上述发生率分别为 64.4% 和 58.8%。 当心电图改变被添加至现有的风险评分系统后,能独立增加致死性(风险比 1.33,P<0.001)和非致死性事件(风险比 1.21,P<0.001)的风险。而添加至传统风险评分系统后,致死性事件的连续净重新分类指数改善为 42.3%,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复合事件为 29.2%。而两者绝对净重新分类指数改善分别为 7.1% 和 4.2%。 研究者认为,在≥65 岁的老年患者中评价心电图改变可能会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 在随刊评论中,来自美国马里兰的 Michael S. Lauer 博士认为虽然该研究展示了心电图变化能改善心血管风险评估,但还不足改变目前的指南推荐。该研究很好地阐明了流行病学调查的价值,并证明了心电图在改进风险预测体系和定义亚临床疾病中的潜在价值。 有了这样的流行病学发现,基础研究者可能更易发现新的预防或治疗靶标,并最终反馈给临床研究者来评价其临床价值。 研究中发现心电图左心室肥大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尽管历经超过 50 年的发展,对此目前并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类似于之前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血症的研究,该报道有望促发更多相关研究项目,并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关注“中科康馨”,即可浏览更多心血管保健资讯。 |